|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Donny Lin 10 years, 9 months ago

第二代中國新移民對新加坡的認同感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這篇論文的作者應該很年輕,所以報告的內容與觀點不是很傳統。但也提供了一手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具代表性的話,真是很佩服新加坡政府:將近九成的受訪者認同新加坡國籍;有近80%的受訪者在有人辱駡新加坡是會“在乎"的;77%會閱讀與新加坡有關的新聞;80%的二代移民表示他們關心新加坡的發展;有近九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責任對新加坡做出貢獻;新移民所認為的新加坡人特色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都認為說新加坡式英語是新加坡人的特徵之一,然後是新加坡人對其他種族的接受及尊敬,第三是新加坡人的怕輸心態。大約有 4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具有典型新加坡特色[1]

歸根究底是新加坡政府有危機感,因此推行的政策就比較有遠見。例如打破種族藩籬,努力尋找共同的價值觀。既加強各族本身文化的認同[2],又強調共同的國家意識,一起面對危機。這在台灣幾乎看不到,對國家而言,確保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是安定的關鍵,是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台灣人在長期政治操作下,族群板塊分明,永遠是族群第一,國家第二。很期望台灣能有高瞻遠矚的領導人也能拿出讓台灣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登高一呼,加強台灣人對這個政體的認同,願意放下族群成見為這塊土地共同奮鬥。而不是躲在民主與言論自由的保護傘下,互相指責謾罵,累積自己政黨族群的民意基礎,讓政策窒礙難行,一點一滴流失國家全體的機會成本。

 

[1] 《第二代中國新移民對新加坡的認同感》,黃騰輝、蔡宗憲。

[2] 《第二代中國新移民對新加坡的認同感》,黃騰輝、蔡宗憲。..在新加坡,華人雖占76%,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策承認了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三大民族的存在。所強調的不是那一族去同化另一族的問題,而是大家是“新加坡人”的大前提下尋找共同價值觀的問題。同時,也確保做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遺產,瞭解與尊重各種族的傳統。

 

 

 

 

課後分享-從選秀節目初探移民議題的無所不在(三):東亞碩二  林東余

 

最後把場景拉到遠在西亞的以色列。這個擁有全球著名離散(Diaspora)實例的國家,去年下旬亦引進起源於英國的歌唱選秀節目X Factor。事實上,以色列早有該國版本的The Voice,並已製播完成兩季(第二季已於去年三月底結束)[1],但收視率與人氣卻遠不如近日將要結束的X Factor(ישראל פקטור אקס)。或許是評審陣容較不吸引人之關注,亦有可能由於當地觀眾認為歌曲風格多元,較難集中火力吸引主流收視觀眾;然而,X Factor以色列版首播卻寫下目前當地歌唱選秀節目的最高收視紀錄:百分之四十九、約一百一十萬之收視人口觀賞該節目[2]

 

不過,X Factor以色列版之所以引起當地人關注,甚至紅到海外,原因除了評審皆是線上當紅歌手或該國傳奇歌手,且主持人是該國赫赫有名之模特兒之外,重要關鍵在於其中一位參賽者不是以色列人,而是自菲律賓遠赴當地擔任照護員的移工。她的歌聲與實力不僅讓當地人讚嘆,亦喚醒民眾對於移工遠離家鄉為家人打拚工作之辛酸與艱苦的同情與體諒。這位來自菲律賓的Rose Fostanes(רוז פוסטאנס),並沒有亮麗的偶像外貌,亦不是現今主流音樂市場主打的年輕歌手;相反地,Rose僅是一位默默無名、在以色列從事勞力工作的大媽。

 

2008年,Rose遠赴以國從事長期照護工作,而事實上她自二十三歲起便至中東各地擔任照護員[3],以便供養至今於家鄉仍困苦生活的家人。移工問題在以色列已日益顯著,直至Rose躍上當地大型節目的舞臺才引人重視。她希望藉由自己的歌唱實力以增加於當地之影響力,如此將得以突顯並改善現今於以國約有兩萬名菲律賓移工之權益,包括長期以來薪資過低之問題,以及當地人民對於菲律賓人即為長期照護員代名詞之刻版印象[4]。Rose說「我想我可以成為這些菲律賓移工的代表,為他們發聲,他們亦會以我為榮…將來全球都會知道,菲律賓人即是只是位清潔員,亦可發揮其真正的才能[5]。」

 

如今,Rose已透過以國觀眾高投票支持基礎打入X Factor總決賽(現場直播將於當地時間一月十四日晚間播出),令她意想不到是以色列人民如此正面支持她的出現,並肯定她的歌唱實力。畢竟,如同臺灣目前東南亞移工普遍受到之對待與印象,菲律賓移工於以國當地從事的是低階勞力工作,是不被重視的一群;但至今藉由一個收視人口達百分之五十的歌唱選秀節目,Rose的努力與實力得以被看見,而長期被忽視的菲律賓移工問題亦逐漸受到重視與關注,不但對這群移工將有著正面影響,對以國社會長期發展來說亦有正面助益。

 

綜觀澳洲、美國與以色列各國歌唱選秀節目出現之移民或移工議題,多少可反映經過歷史與文化之變遷,當地是否能接受全球化效應促使人力自由流動之現象。或許澳洲因為Dami Im贏得冠軍而出現歧視亞洲人之偏激言論僅是少數,但不可忽視的是,該現象已潛藏於歐洲各地,這可從歐洲多國越多極右派政治人物與政黨贏得選戰得以察得[6],他們打著民族主義旗幟,反對移民,亦反對逐年倍增的穆斯林,這種症狀確實於全球化快速發展下是一大隱憂,各國不得不家以重視歧視現象其實日趨嚴重。但值得慶幸的是,以色列儘管長期與周邊國家不定時有著令人不安之衝突,然而對於多數以國人民來說,那是政治議題;相反地,他們亦希望擁有安定和平之生活,而對於移民或移工之議題,多半亦是抱持正面態度,故從Rose獲得廣大收視觀眾支持可以見得。不過最重要的是,節目熱度於總決賽結束後退燒時,這些移民與移工之權益是否得以受到保障?且這些節目引領之輿論與民意是否得以受到政府重視?(系列完)

 

 

延伸影音:

X Factor Israel Episode 22: Finalist Review & Footag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doZkb58gs

 


[1] 此外,以色列有著最久的歌唱選秀節目A Star Is Born(נולד כוכב),去年由於舊有評審相繼離開節目且收視率持續低迷,因而轉型為以網路及電子社群觀眾為主打對象之Rising Star(הבא הכוכב)。此由觀眾主導初選之新型態歌唱選秀節目,確實於當地造成風潮,一度與同季播出之X Factor之收視率有著不分軒輊之拉鋸戰。Roxborough, Scott, "Is Israel's 'Rising Star' the Next 'The Vo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30/9/2013,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is-israels-rising-star-next-639089

[2] Hawkes, Rebecca, "X Factor Israel launches to strong ratings," Rapid TV News, 31/10/2013, http://www.rapidtvnews.com/index.php/2013103130595/x-factor-israel-launches-to-strong-ratings.html。事實上,該節目收視率一度達到總收視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造就該國歌唱選秀節目使上最為驚人之收視紀錄,亦奠定其地位。אמש צופים ממיליון יותר :הרייטינג טבלת בראש "פקטור אקס", גלובס, 17/11/2013, http://www.globes.co.il/news/article.aspx?did=1000894499

[3] Liljas, Per, "Filipina Caregiver Wins the Hearts of Israel With Her Amazing Voice," Time, 6/1/2014, http://world.time.com/2014/01/06/filipina-caregiver-becomes-israel-star/

[4] Scharf, Isaac, "Filipino caregiver a favorite to win X-Factor Israel," The Times of Israel, 7/1/2014, http://www.timesofisrael.com/filipino-caregiver-a-favorite-to-win-x-factor-israel/

[5] Lubell, Maayan, "Filipina caregiver is surprise star of Israel's X-Factor," Reuters, 13/1/2014,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1/13/us-israel-xfactor-filipina-idUSBREA0C0M920140113

[6] 江靜玲,〈希特勒的幽靈在歐洲遊蕩〉,中國時報,2013年11月24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4000720-260109

 

 

 

 

期末練習:試析東南亞自由貿易體系所帶動的連帶關係(3)

 

海華碩 羅文嘉

 

自從1994年中國強力擴張亞洲市場,並且提出邁向亞洲放眼國際的新戰略,另外,也積極與東南亞國家、東協進行政治、經濟上的互動與交流。同樣的,東協基於戰略和政治因素,以及地緣政治的效應,也試圖想與中國、美國和歐盟建立政經和外交關係。[1]再者,中國方面也是希望透過與歐盟等先進國家交流,提昇自己的技術,藉由與東協等東南亞國家交流,來增加自己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和制衡力,因此也樂意並積極與東協和歐盟建立關係。[2]可是在實際的合作交流過程中,雙邊關係會因彼此不同的文化、意識型態、政治利害、價值觀的差異,反而阻礙彼此之間的關係,成為阻力,同時也影響彼此的互信機制。[3]因此兩國的雙邊關係應嘗試運用三角關係來分析,歐盟、東協與中國在1990年以後起了微妙的變化,同時亦需了解國家的政治和歷史背景,彙整從冷戰結束後兩國迄今的三角關係變化,進而觀察這三者之間的互動與改變情況。[4]

 


[1] 蔡增家(2002)。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5(4),頁76

[2] 中國-東協十年內將共組自由貿易區(2001117)。中國時報,20131212日。

[3] 蘇芳誼(2002)90年代歐洲聯盟的中國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41(1),頁60

[4] 徐善寶(2007)。中國—東盟關係40週年發展的歷程及其啟示:共同利益的視角。東南亞研究,3,頁55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東南亞的中國新移民

 

    中國大陸的崛起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之際顯然地可以被視之為一件重大事件,其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以歷經三十餘年,而這期間中國大陸對於亞洲甚至世界局勢所產生的影響不可說不巨大。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對整個世界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首推經濟。強大的生產及消費能力使得世界興起了一股「中國熱」甚而連帶產生了一股「中文熱」。了解中國大陸的文化並採取適當的方式與之開展各項關係成了許多國家現在政策主導的方向。東南亞由於歷史與地理的因素,與中國大陸之間常期以來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之與此一區域有著大量的華人移民群體,於是自然地就成了中國大陸在各方面向外擴張時的第一個選擇。隨著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勢力的向外擴張,大批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移民變成了執行國家意志的開路先鋒。1980年代以來,由於國家的開放政策及移民條件的便利,加上東南亞地區對中國大陸移民有著各項經濟上的誘因,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各國便存在了一批人數眾多的中國大陸移民。這一波移民的流動會持續到何時尚待觀察,但可以看見的是這一波移民已為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某些改變,最明顯的莫過於各國對華文教育發展的態度已大大地不同於前。由於實用取向及經濟上的需求,東南亞各國不是放寬過去對華文教育的限制,就是轉而積極推展華文教育。而中國大陸也趁勢利用這股「華文熱」,積極與各國教育單位接洽,合作辦理其官方漢語推廣單位「孔子學院」。在原有華人社群的影響及孔子學院等中國大陸教育單位積極南進的雙重因素下,東南亞各國已日漸瀰漫在一片嚮往中國大陸未來前景可期的美好氣氛中。適當的社會氣氛為中國大陸的部份人口移民東南亞做好了準備,中國大陸政治及經濟的強勢為提高在東南亞的影響鋪好了路。來自中國大陸日漸增加的移民數量將在各國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將與當地原有的華人日漸結合,而這樣的結合在可預期的未來將對各國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各國的決策。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或許不只是一群為了經濟因素而移民他國的人,以文化外交的方式所產生的政治效應,或許是東南亞各國在享受與中國大陸之間甜蜜的經濟果實時,應該要加以警覺的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