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架構中 對公衛議題的角色與功能讀後        應華碩ㄧ 黃幼娟

 

因為冷戰結束、國家財政困窘、意識型態衝突及BOT[1]的風行,各國政府的治理能力與範圍也隨之縮小,這意味「小政府」時代來臨,未來許多政府功能將會由「民間」來負責、監督或經營,政府不再是治理國家唯一的權力單位。目前看來,政府逐漸減少的治理能力與範圍會由「第三部門」這個相對於公部門、私部門而存在的社會主導力量填補,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將會大量快速擴張。

當公共治理的權力重心由國家逐步向社會中心移轉時,除了標示民主政治的進程,相對也提高了對於公民素養的期待。基於「什麼樣的公民,就會建構什麼

樣的國家」這樣的思考,公民社會這個概念必然會引起關心公共治理者愈來愈豐富的相關討論。

而在傳染病這個對人類歷史發展ㄧ直有巨大威脅的議題上,正是最適合由公共治理展現擔當的範疇。本文列舉如過去的瘧疾與肺結核防治,到近來SARS等多件全球傳染病危機,突顯出NGO在公衛議題上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尤其因為SARS與禽流感的防治,台灣得以觀察員列席世界衛生大會(WHO),突破了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困境,不能不說是公民治理超越政治的最佳註腳。

公民參與治理的對象是從中產階級人士涵蓋至非精英的普羅大眾。其中治理的概念強調,民眾對於政府公共事務的投入,不單是以間接的方法表達民意,而是採取更直接的行動展現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力。此外,公民參與的精神關注公民在治理過程中彼此之間平等,以及公民與政治過程(特別是政府)當中的自由。當政府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中,越來越難以有效回應複雜的政策制定與決策環境。為了考量更多公民的福祉,NGO的確是最適合擔任治理的單位。

 

[1]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或稱興建-營運-移轉、建設-運營-移交、建設-經營-轉讓等(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多以英文縮寫BOT稱之,是一種公共建設的運用模式,為將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並且在經營一段時間後,再轉移由政府經營。

 

 

 

 

期末練習:試析東南亞自由貿易體系所帶動的連帶關係

 

海華碩 羅文嘉

 

 

東南亞地區成為近年來全球經濟成長與經貿活動最為活躍熱絡的地區之一,也是區域整合趨勢下最受矚目之地區之一,此一整合將形成一個占全球人口總數約二分之一,而經濟規模為全球五分之一的強經濟體。[1]由於區域主義同時帶有「自由貿易的精神」(對成員)與「保護主義的血統」(對非成員)兩種對立特質,超越了傳統貿易政策上單純的「自由貿易vs.保護主義」之爭,這帶來的效益是利弊兼具,機會與威脅也是同時存在,甚至終將可能因區域內或雙邊所簽署的相關法制協定,產生對非會員國的一種非關稅或技術性的貿易障礙,造成貿易或投資扭曲,而引發不利。[2]台灣在由東南亞國家協會所形成的東亞區域整合中面臨逐漸邊緣化危機,原因可歸納為「中國因素」及「台灣因素」。[3]檢討當前所面臨之問題,發現任何解決方案均不應迴避兩岸問題,應重建台灣優勢;進而正視中國崛起之事實;再者,積極促成台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接著,思考南韓、愛爾蘭經驗之啓示,並將之落實為對內與對外策略之積極作為,才能立身於競爭激烈的國際經貿舞台。

 


[1] 施子中(2007)。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頁8-12

[2] 郭承天(1997)。單邊主義、區域主義、多邊主義 Unilateralism, 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美歐季刊 Americas & Europe Quarterly,頁12

[3] 蔡增家(1998)。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 Mainland China Studies,頁9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發展大學職涯輔導

 

    大學教育是為了提供職場工作能力的訓練還是為了各項國家事務的研究工作培養人才?大學教育是否能實際上提供畢業生足夠的職場工作能力以完成自己所被交付的任務?進入大學的學生是否自己深入思考過自己在大學教育的體系中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濫開高等教育的大門及無法根除的學歷文憑主義是否已使大學教育失去原有的初衷及其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如果思考過以上這些問題,那麼便能輕易地感受到移植於西方教育概念的大學教育早已在東方扭曲變形,早已不是那個能為國家提供服務,培養適用人才,勤於研究並為國家政策提出適當建議的體系。而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現今的大學教育及大學生,職涯輔導及生涯規劃諮詢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緩的議題及任務。學歷主義的現象當然並非只在臺灣出現,但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臺灣高等教育單位為解決此一問題所採行的措施卻有許多引起非議之處。技能體系與研究體系之間發展上的長期失衡、為符合民意降低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濫開高等教育的大門廣設大專院校,這些措施都引起了臺灣整個高等教育現今近乎無法挽救的嚴重後果。高等教育市場的供過於求,造成大學學歷反而成為大學畢業生沉重的包袱,許多人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無法展現相對的專業知識及能力,於是高成低就的現象便應運而生,而且日益嚴重。問題的產生當然不會只有單一因素,除了國家的政策有可議之處,傳統上大學本身對學生所提供的職業及生涯規劃輔導不足也應該是導致此一現象產生的重要因素。加之以學生受傳統學歷主義的影響尚無法扭轉,與社會所對於職場工作者能力的期待漸行漸遠。於是,整個社會便充斥著因為教育政策失當而產生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解決此一問題較為適當的方法在於,國家教育的決策單位應該重新思考現行高等教育的方向及採行措施正確與否,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應該得到適當的控管,在高中階段就應該輔導學生有正確的生涯規劃觀念,也應該結合產、官、學三方面的相互合作,為高等教育人才提供適當的生涯規劃諮詢及未來的職場環境,使其能發揮其高等教育專長。讓每個人都能各安其位並各謀其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發會其應有的社會功用。

 

 

 

 

課後分享-從選秀節目初探移民議題的無所不在(一):東亞碩二  林東余

 

自去(2013)年下旬至今,全球各地的歌唱選秀節目陸續播出,諸如紅遍兩岸三地的「好聲音(The Voice)」系列,以及在歐美國家有著重要影響力的X Factor,皆先後於各國播出,除了為該國產出高人氣且具實力歌手,製播公司贏得高收視率之外;特別的是,近期各國移民於這類節目的表現十分突出。

 

其中最為廣泛討論的莫過於X Factor澳洲版誕生首位亞裔冠軍。這位來自南韓的參賽者Dami Im,於九歲時隨著母親移民至澳洲[1],父親則居於南韓工作以供應他們在澳洲生活之開銷[2]。參賽以前,Dami其實已以福音歌手之身份發行過一張專輯[3],但她希望拓展其歌唱事業而選擇參加於澳洲當地擁有高收視率與人氣的歌唱選秀節目X Factor澳洲版第五季。經過兩個月的正式現場比賽後,Dami擊敗另兩位決賽選手Taylor Henderson與Jai Waetford成為當季冠軍[4]

 

決賽當晚收視率達到該節目自首季開播以來最高峰,幾乎是平時收視率的一倍左右,約有人口的十分之一、兩百三十萬的澳洲人守在電視機前[5],等待比賽結果之揭曉。不過得以吸引許多人觀看決賽的原因,除了參賽選手本身極具歌唱實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此次澳洲節目很可能出現首位亞裔冠軍,而Dami亦眾望所歸贏得比賽。但比賽結束當晚,網路瞬間出現歧視亞洲人之負面評論[6],認為「標榜澳洲的歌唱選節目怎麼可以有亞裔冠軍?如此一來,節目名稱大可改成X Factor亞洲版」[7],甚至有謾罵亞洲人之偏激言論。

 

然而網路上多數人以客觀中立之角度反對這些歧視亞洲人之評論,尤其是歷史上曾實行「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澳洲,長久以來為追求多元平等之國家目標,並扭轉其歧視亞洲人與其他種族之刻板印象而做過許多努力。但如今,僅是一個節目誕生首位亞裔冠軍,似乎略見部分澳洲人內心仍藏有白澳政策遺留下來的優越因子。故對於許多澳洲當地人來說,至今存有歧視其他種族之想法或價值觀並不符合現今國家建立之目標與願景;相反地,民主自由思想純熟的澳洲公民,理應以多元、平等與尊重等基本原則對待移民或其他種族。

 

不過,「Dami得冠」引發種族歧視之激辯持續了好一陣子。儘管Dami認為對她與亞裔身份之攻擊是助她成長的動力之一[8],並藉其實力證明無論來自何方,皆能在澳洲獲得掌聲,這亦是父母親帶她至澳洲定居的原因之一,所以Dami對這樣的負面言論並不在意,而原來激昂之反對評論亦在Dami新單曲獲得當地音樂排行榜冠軍而漸趨消失。(系列之一)

 

 

延伸影音:

Dami Im: Winner's Single & Grand Final Decider - The X Factor Australia 20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L1Mh6Pw-4

 


[1] Sams, Christine, "Some people thought I was stupid: X Factor star Dami recalls terrible childhood," The Age Entertainment, 29/8/2013, http://www.theage.com.au/entertainment/tv-and-radio/some-people-thought-i-was-stupid-x-factor-star-dami-recalls-terrible-childhood-20130829-2sshi.html

[2] Vincent, Peter, "X-Factor's Dami Im set to be first Asian-Australian pop star,"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9/9/2013, http://www.smh.com.au/entertainment/music/xfactors-dami-im-set-to-be-first-asianaustralian-pop-star-20130929-2um4g.html

[3] Natalie Bochenski, "Holy spirit behind angelic voice," Brisbane Times, 9/9/2013, http://www.brisbanetimes.com.au/entertainment/holy-spirit-behind-angelic-voice-20130909-2tgac.html

[4] Byrnes, Holly, "X Factor Australia Grand Final: Dami Im completes demolition with army," Herald Sun, 29/10/2013, http://www.heraldsun.com.au/entertainment/television/x-factor-australia-grand-final-dami-im-completes-demolition-with-army/story-fni0cc2a-1226748539552

[5] Knox, David, "Monday 28 October 2013," TV Tonight, 29/10/2013, http://www.tvtonight.com.au/2013/10/monday-28-october-2013.html

[6] O'Brien, Liam, "South Korean-born winner of Australian X Factor flooded with 'racist' comments," The Independent, 29/10/2013, 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tv/news/south-koreanborn-winner-of-australian-x-factor-flooded-with-racist-comments-8910769.html

[7] "Asian-Australian X Factor winner Dami Im thankful for support after racist taunts," Australia Network News, 29/10/2013, http://www.abc.net.au/news/2013-10-29/an-x-factor-australia-winner-dami-im/5054090

[8] Willis, Charlotte and Andrew Bucklow, "Dami Im the subject of racist tweets after winning Channel 7's X Factor last night," CourierMail, 29/10/2013, http://www.couriermail.com.au/entertainment/television/dami-im-the-subject-of-racist-tweets-after-winning-channel-7s-x-factor-last-night/story-fnihmoiz-122674874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