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Donny Lin 9 years, 4 months ago

湄公河流域水資源的爭議       應華碩一黃幼娟 

早在1999年,前世界銀行副總裁伊斯梅爾‧薩拉傑丁(Ismail Serageldin)就曾預言,20世紀的許多戰爭是因石油而起。但是到21世紀,水將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線(The wars of the next century will be about water)

中國的青藏高原是「亞洲的水塔」,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等諸多國際河流的發源地。這些河流水量充沛、流量穩定,其起源地區本多是沼澤、濕地和高山草場,故不僅依賴流域內的降雨,還有來自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山的融化水。然近年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在經濟開發的熱潮中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如開礦、採玉、挖掘藥材、開發水力發電等經濟作為,以及把漢人的農作承包制度和漢人的定居畜牧形式推廣到高原地區,沒有考慮當地的生態條件,也未顧及形成當地民族風俗的自然環境背景。因而造成草場退化,沼澤、濕地消失,冰川後退,雪線上升。根據2012年的報告,和1972年相比,長江起源的冰川後退已達1公里[1]。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導致亞洲水塔的水源減少,其出境的國際河流水量自然也減少,也因此增加鄰國和中國關係緊張。2010年,由於上述青藏高原的環境破壞,使得瀾滄江的上游進水量減少25%30%。不僅造成中國西南地區大旱,更間接導致瀾滄江出境水量減少,引起下游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和越南民眾的強烈不滿。

湄公河全長共4350公里,源自青藏高原,上游在昌都至雲南這段叫瀾滄江,出境後又流經東南亞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湄公河在柬埔寨語作Mekong母親的意思),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維繫著數以百萬人的生計。最近,湄公河水位下降至近二十年來最低水位,部分地區的水位低至僅33公分,造成水上運輸和旅遊歇業,農業、漁業甚至飲水都受到嚴重不足。某鄰近國家的學者專家認為,中國在瀾滄江完成及正在興建的11座水壩與發電站,造成中下游湄公河河水乾涸。中國官方則把瀾滄江-湄公河主流水位下降和西南大旱的原因歸之於天災,就是降雨異常減少。但是中國前水利部部長錢正英承認:西南大旱的原因是確實是水資源過度開發,中國在瀾滄江完成的梯級水電開發是是她任內所犯下很明顯的錯誤。

如此看來,關於2010年湄公河缺水的爭議,也可能是湄公河流域各國爭奪水資源的前哨戰。在中東,以色列以武力搶佔約旦河的源頭戈蘭高地。起源於印度、下游經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也是印巴衝突的引爆點之一。因此,因水資源分配而起的戰爭,早已在中東及南亞開打。中南半島的國家,目前對中國都還因各種理由而忍耐水資源分配的不滿,但若不早日就湄公河這條流經六國的國際河流,做出分配及利用的明確規定,一旦矛盾激化,戰爭也不是不可能。

 

 [1]從三部《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看長江資源生態環境的惡化,作者:王維洛,阿波羅新聞網2012-01-17長江發源於西藏高原。長江水利委員會利用歷年遙感數據,結合現場考察,得出長江源區冰川面積總體處於快速退縮狀態,2009年冰川總面積與1977年相比,縮減了126.33平方公里,減小了11.8%。冰川後退,這是長江源區和上游湖泊水量劇烈波動的根本原因。正如2011年報告指出的:長江源頭和上游區冰川融水增多,多數湖泊面積短期內呈擴大趨勢,而隨著時間推移,隨著冰川面積的大幅度減少,冰川融水將逐步減少,可能導致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源的湖泊萎縮甚至消亡。近百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攝氏度,高於全球平均升溫0.74攝氏度,而長江源區年的平均氣溫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一共五十年間已經升高1.42攝氏度。冰川後退,荒漠化加快,植被退化、凍土及凍土環境退化等是西藏高原資源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結果。未來長江水量將劇烈波動,也就是意味著洪水、乾旱災難將更加頻繁地出現。

 

 

 

課前分享-淺論在臺大陸配偶的潛在影響力:東亞碩二  林東余

 

目前在臺大陸配偶有322,557[1],相對於外籍配偶總人口數之佔比約為67.52%;且除了澎湖縣以外,其他縣市之大陸配偶佔外配比例皆過半,顯示大陸配偶已成為國內非本國籍配偶之大宗。再者,儘管大陸新娘及大陸配偶來臺時間極早,然而近年至臺灣依親居留之陸配人數依舊穩定成長。

 

大規模跨國婚姻之出現對臺灣而言是全新經驗,因為跨國婚姻之增加,女性外籍配偶與其下一代逐漸在臺灣人口中增加其比重。女性外籍配偶正陸續成為臺灣公民參與臺灣政治體系的運作,其子女已逐漸開始進入正規教育體制,當這群學童成年後,將與其他臺灣公民一樣參與臺灣政治。女性外籍配偶本身有著與臺灣本地民眾不同之成長歷程與政治經驗,其移民經驗及外籍配偶身分是否對其子女造成系統性的影響,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目前正在形成中的政治態度與未來成為公民後的政治行為是否有所差異,是學界於評估此新興族群對臺灣政治影響時必須考慮之問題[2]。尤以與臺灣長期處於特殊政治關係之中國大陸,其配偶透過通婚來臺定居,甚而取得居留權與身分證,未來其子女亦將會是臺灣社會的一份子,其潛在政治影響力雖短期內無法見得,但值得長期關注與討論。

 

依據教育部統計101學年度大陸配偶之國小在學子女為58,000人,佔新住民國小子女35.84%;國中在學子女為16,221人,佔新住民國中子女39.06%,總計為74,221人,而這些陸配子女依法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身分證。然而儘管這些新住民子女於臺灣接受教育,但由於家庭因素及母親之特殊身份,這些陸配子女可能成為社會之中流砥柱或問題根源[3],亦或成為影響國內政局的關鍵者。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臺大陸配偶的潛在影響力,目前國內已有於2010年由大陸新娘組成之「中華生產黨」,旗下擁有約22,000名黨員,因認為大陸配偶來臺地位不比其他外籍配偶,因而組成政黨為自己爭取權益[4]。黨主席盧月香表示「臺灣有34萬名大陸新娘,背後是34萬個家庭,擁有臺灣身份證的有20多萬人,這是不能小看的選舉勢力[5]。」

 

此外,2012年我國總統大選前有陸配認為「馬英九與國民黨和大陸交流互動得很穩定,兩岸關係朝和平方向發展;許多陸配能夠拿到臺灣身分證亦是馬英九執政之後促成的。故支持馬英九與國民黨讓馬繼續連任,兩岸關係穩定前進、密切互動,兩岸關係才不會中斷、倒退,兩岸經濟才能持續開展,因此幾乎一致地想投給馬英九和國民黨的候選人[6]。」由此可知,大陸配偶的潛在影響力不僅限於工作、社會與生活方面保障之爭取,亦逐漸推展延伸至國內政治與選舉層面,進而可能成為左右選舉結果之關鍵少數,使得我國執政者考量兩岸關係之政策及定位時,勢必將考量該族群之因素與影響力,自此無法忽視大陸配偶之存在。

 


[1]〈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1024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統計資料,2013524日,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352413383273.xls

[2] 陳光輝,羅雅惠,〈女性外籍配偶與其子女政治社會化經驗的初探〉,《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13年,第14卷,第2期,頁11-12

[3] 按國人與外國人及大陸地區人民之婚姻關係,大多因婚姻感情基礎薄弱、家庭經濟弱勢、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及家庭地位低落等因素,致衍生以下各種問題:一、生活適應不良,衍生家庭社會問題;二、生育及優生保健問題,影響人口素質;三、停留期間工作不易,難以改善家計;四、教育程度低,教養子女困難;五、遭受家庭暴力,社會支持網絡薄弱。請參閱余政,《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2003年,臺北:中華民國內政部,頁4-5

[4] 陳迺傑,謝漢諹,〈大陸配偶爭權益,組中華生產黨〉,華視新聞,2010212日,http://news.cts.com.tw/cts/politics/201002/201002120410287.html

[5]〈大陸新娘組中華生產黨選立委,擁2萬黨員跟KMT談條件〉,東森新聞雲,2013619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19/226590.htm

[6] 李華球,〈選舉觀察:陸配助力微小而關鍵,要重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12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3/9/6/101939696.html

 

 

 

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之背景資料導論

 

海華碩-羅文嘉 

 

中華民國在建國之初,在東南亞國家中,除了暹羅外,其餘都還是殖民地。中華民國作為一個新興共和國,亦未能與暹羅建交。而中國因為與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都有邦交,所以在這些國家的東南亞殖民地建立領事館,[1]推廣保僑和商務關係的工作。

戰後中華民國與菲律賓、泰國、寮國和南越有外交關係,與馬來西亞有領事關係,自1960年代初葉後,相繼與這些國家斷交,改以經貿維持實質關係。

 


[1] 徐斯勤、李靜旻(2008)。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東亞研究,39(2)71-110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僑教-最省錢又最有效率的外交工具

 

    最近,臺灣在外交上的挫敗又再添一筆,金援外交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臺灣是否要繼續為了維持邦交國的數目而採取類似被人予取予求或甚是委屈求全的外交政策,再次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

    的確,自從中華民國宣佈退出聯合國以來,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即開始面臨越來越艱難的外交處境,而長期以來為了維持邦交國的數目及重返聯合國所花費的代價,也不禁讓人這樣的政策到底是外交行為或是一種收買、甚至賄賂行為?過去的數十年,我們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然而,我們從中所獲得的結果卻幾乎是零。不但沒有達成任何外交成果,還大大地損傷了國力。不禁讓人想問:這樣的策略及思維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隨著中國勢力的崛起,臺灣已明顯可見逐漸失去過去所擁有的競爭優勢。不但在國力上難以與之匹敵,在國際社會上更是一步步失去空間。那麼,我們的特色在哪裡?我們優勢在哪裡?我們與中國之所以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這一連串的問題,目的都在尋找未來我們能與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競爭的籌碼。

    中華民國政府有長遠的僑務歷史。過去,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直接或間接地都對政府有過各種幫助。而中華民國政府也以積極興辦僑務來回應這些「身在海外,心在祖國」的海外華人的期待。相較於過去忙於國內政治鬥爭及惡劣經濟情勢而無心於海外僑務工作的中國,興辦僑務維繫眾多海外華人對臺灣政府的信心及期待並認同臺灣政府的政策及地位,就成了臺灣之所以有別於中國並領有優勢的外交作為。

     隨著中國90年之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海外僑務也逐漸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比之於臺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政府已意識到廣大散居海外的華人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不但能在國際上使中國更加居於優勢的地位,也能為國內帶來無法估計的經濟效應。由是之故,最近數十年中國不但投入大量經費關注海外華人的各項業務,也透過興辦半官方的語言機構推廣語言,以雙向的方式加深加廣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僑民即免費的外交人員,僑務即最划算的外交工具。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僑務的推廣方面,臺灣的確已經落於中國之後。

    筆者長期執教於僑教語文教學單位,對於臺灣僑教因為經費及不受重視所產生的凋零現象深有所感。現今不但是海外中國僑民向中國回流,甚至海外的臺灣僑民也有向中國靠攏的趨勢。這應是一個極大的警訊,但向來以海外僑民守護者自居的臺灣政府卻對此一現象極為無感。數量龐大的對外今援及國防開支,終究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外交競賽。然而,沒有外交資源的臺灣,拿什麼與人競爭?

長期忽視這些身居海外卻能給予臺灣「看不見的力量」的僑民及他們所能產生的影響力,最終極為可能的就是陷入真正被國際孤立的處境。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