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人=馬來人?(下篇):印尼人馬來人認同感偏低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印尼和馬來西亞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語言和相同的種族,也享有類似的傳統文化,但多年來兩國的關係一直都呈現「時而密切、時而緊張」的狀況。尤其近年來,雙方因為傳統歌曲和傳統舞蹈的主權歸屬而經常發生口舌之爭,導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1
回溯當印尼建國的時候,印尼政府基于經商和各島嶼人民都懂馬來文,在教育制度實行馬來文比較容易,于是把它用作為國語。其實在印尼,爪哇語才是最多人共用的語言。而馬來語和印尼語之間的差別,可以類比為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之間的差別。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溝通的,只是在書寫系統的拼音和語彙上有一些差異。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印尼語從爪哇語和荷蘭語中借用了不少詞彙。2兩國官方認為,需加強民間和媒體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改善兩國因文化之爭導致的緊張關係。3 但兩國的衝突,其實就是因為同文同種,彼此要在國際上競爭,誰也走不出自己的路,只能在細微的風土民情差異上作文章,並產生退此一步絕無死守的危機感4 。這其實頗值得我們省思,尤其是在這很多歐洲人分不清楚Taiwan和Thailand的今日,台灣更應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與資產,並加緊行銷。
1 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之爭 (第141期2009/10/01)
2 爪哇人=馬來人?(下篇):印尼人馬來人認同感偏低,10th Nov 2007
3 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之爭 (第141期2009/10/01)
4 近日,由於在介紹馬來西亞的旅遊宣傳片中出現了源自印尼峇厘島的傳統迎賓舞蹈北德舞(Pendet)的畫面,引起印尼人民、藝人和媒體群起炮轟,抗議馬國把該舞蹈佔為己有。該糾紛甚至導致印尼激進分子試圖在街頭「掃蕩」馬來西亞公民,引發了一場外交風波。
冷戰後澳洲與東南亞關係之有感
海華碩 羅文嘉
二次大戰時,澳洲已逐漸擺脫英國的影響[1]。另外,二戰時日本對東南亞與澳洲掠奪企圖心日益增加。日本國力日益壯大,也是澳洲與東南亞雙邊安全互賴的主要原因。日本經過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與 1904 年日俄戰爭洗禮,已漸漸展露強者姿態。
[2]再者,環顧東南亞地理環境,北有中國、日本,西有印度,南有澳洲、紐西蘭。再加上蘇聯與美國強權干涉,東南亞區域內之複雜性,從冷戰時期延續至今。
[3]研究澳洲文化的學者Owen E. Hughes就認為:「白澳政策」嚴重阻礙澳洲與亞洲國家的交往,加深彼此之間的敵視,不利於澳洲國家發展。澳洲與亞洲國家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就是「白澳政策」。
[4]它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危害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也使得澳洲失去經濟獲得發展的最大機遇。這也難怪今天某些亞洲國家仍視澳洲為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二戰時期,雖然澳洲與東南亞安全關係之連結性逐漸顯露出來,不過因為澳洲國內仍實行「白澳政策」,使得雙方安全關係仍有尷尬及桎梏存在,無法突破雙方交流。
直到 1973 年「白澳政策」正式由澳洲政府廢除[5],才給予雙方在安全議題上更大的合作空間以及討論空間。澳洲在未開放移民政策前,為白人種族國家,這對雙方的交往實為一無形阻礙。
如今,直至蘇聯解體前,澳洲廢除白澳政策將近20 年,澳洲不再單方面的援助東南亞國家,而是在經濟議題上開始與東南亞國家互動。這對雙方之安全關係有不小助益。雖然,澳洲廢除「白澳政策」與東南亞之間的安全沒有直接關係,但不可否
認的,在「白澳政策」廢除後,雙方在安全上的互動是更為頻繁且深具潛力的。
[1]徐榮崇、姜蘭虹(2001)。澳洲台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素與遷徙過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爲例。
[2]徐榮崇(2002)。當代澳洲的台灣移民-兼論香港與大陸移民。
[3]Carlyle A. Thayer(2000),From 'Security from Asia' to 'Security with Asia': Australia - 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4]林若雩(2005)。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冷戰時期澳洲與東南亞安全關係之探討。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5]黃源深、陳弘(1992)。《從孤立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亞文化簡論》。淑馨出版社。
課後分享-馬紹爾與我(二):東亞碩二 林東余
儘管Dayme來臺時已是馬總統執政時期,但Dayme個人不太能諒解為何陳前總統罪重至須要打入大牢並重判刑期?他說陳前總統主政時多次前往馬紹爾進行友誼之旅[1],除了穩定雙方邦交狀態,亦透過訪問與該國領導者商研援助計畫。令他較為深刻的是,當時我國官員時常捐贈當地較為缺乏的民生物資,並為他們發展當地擅長之漁業。所以他對於改朝換代後,陳前總統因為貪污而被判刑二十年[2]實在不解,認為貪污確實有罪,但如果罪重至刑期與過失殺人或放火致死差不多,且過去前總統亦為臺灣社會做出不少貢獻,如此判決的確引人非議[3],他個人亦認為這背後必有政治因素之牽涉。
說到他認得的臺灣政治人物,另位非現任臺中市長胡志強莫屬;原因在於胡市長數次拜訪位於Kwajalein環礁上的城市馬久羅(Majuro)。馬久羅其實是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首都,且是臺中市的姊姊市,而Dayme就成長並久居於馬久羅。只要胡市長拜訪馬久羅,馬紹爾總統幾乎會親自接待[4],因為胡市長必定會帶著大禮捐贈當地[5];而對於Dayme來說,印象最深刻的禮物就是腳踏車,因為當地雖有車子但島嶼過小而實用性不大,若用走的有些地方又會太遠,故腳踏車對當地人民來說是最為實用的代步工具。由於腳踏車捐贈數量不小,所以幾乎人人都擁有一臺腳踏車,除了胡市長於當地名聲更為響亮外,臺灣廠牌捷安特(Giant)亦成為馬紹爾人最為熟悉的臺灣品牌。
關於文化方面,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食物、慶生與過年。其實這三者相互有所關連:慶生與過年皆準備豐盛的食物慶祝。食物方面,平時他們在臺灣吃得較為隨興,但到了慶生會或過節時,就會準備當地會食用之佳餚,若無法在臺灣找到相同食材,可能會數月前即通知家人從馬紹爾運來,或者尋找可替代之材料。每次慶生或過節時必定會出現的主菜為:飯、義大利麵、沙拉、馬鈴薯與各種烹煮方式的雞肉類[6]。由於從未詢問,至今仍好奇他們為何一盤食物內可同時混吃飯類與義大利麵?
圖一:正在處理待會將浸泡肉類的果皮醬汁
圖二:馬紹爾在臺學生的豐富料理
不過,令我最不敢領教的是魚類。儘管他們亦會以煎、炸、煮、烤等方式烹煮魚類,但最為特別的是直接將生魚切塊,放入牛奶內並佐以調味料之料理。由於我個人本身不愛奶類製品,所以當初嘗試這道料理時我確實有告訴他們我不太喜歡。而他們雖然覺得很可惜,卻僅能尊重每個人對於食物之喜好,我也很高興他們願意對我個人食物喜好表達尊重,就像他們不愛我喜歡的臭豆腐一樣。至於其他料理我都蠻喜歡的,尤其是每次以不同方式料理的雞肉類,皆讓我感到十分滿意,常大快朵頤到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圖三:馬紹爾壽星與吉里巴斯的朋友們
至於慶生與過年,馬紹爾人必定是邀朋引伴地為同鄉舉行盛大慶生會,而新年更是絕對盡興至天亮才肯罷休。慶生會的既定模式普遍為吃東西、送禮與吃蛋糕等,不過這群來自太平洋的朋友,更喜愛彈奏現在於臺灣十分流行的烏克麗麗(Ukulele),唱著當地的慶生歌曲,偶爾搭配些當地舞蹈動作,讓場面歡愉喜悅。但最為特別的是,吃完慶生蛋糕之後,便是隨著舞曲展現自我的時刻;大夥圍著一圈,相互指定人選站在中間舞動身體,平時較為拘謹的馬紹爾人或其他太平洋島國學生,此時都不顧面子地跳舞與朋友同歡之氣氛,享受當下的時光。(系列之二)
[1] Chuang, Jimmy, "Chen calls for cross-strait talks based on democracy," Taipei Times, 3/5/2005,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5/05/03/2003252917
CNA, "MOFA: Chen to visit to Marshall Islands in Oct." The China Post, 3/10/2007, 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2007/10/03/125132/MOFA%3A-Chen.htm
[2]〈一審無期徒刑,二審扁珍改判20年〉,TVBS新聞,2010年6月11日,http://news.tvbs.com.tw/entry/95469
[3] 其實馬總統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法學專家孔傑榮(Jerome A Cohen)亦曾質疑審判之公正性。孔傑榮,〈司法是進行中的在製品!〉,中國時報,2009年9月17日,轉引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578
[4] "Taiwan Donates Bicycles and Sunglasses to Marshall Islands in Act of Friendship," YokweOnline, 16/12/2010, http://www.yokwe.net/index.php?module=News&func=display&sid=2732
[5] "Taichung City Mayor Jason Hu to Visit the Marshall Islands," YokweOnline, 24/7/2008, http://www.yokwe.net/index.php?module=News&func=display&sid=2235
[6] "Marshall Islands: Customs," FIU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Online Learning, http://elearn.fiu.edu/e-dev/WorldExplorer/continents/oceania/marshall_islands/marshall_islands.html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中英百年大事記
1900年:義和團之亂。英國為八國聯軍參戰國家之一
1901年:清政府與參戰各國訂定辛丑條約。
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公使支持袁世凱東山再起。
1927年:北伐革命中,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1943年:《中英新約》簽字,除香港九龍外,英國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950年:英國與中華民國中止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於淡水設置的領事館(紅毛城)仍然維持業務辦理,直至1972年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升級至「大使級外交」而撤館。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
1963年:中華民國於在英國首都倫敦設立名為「自由中國中心」的外交機
構,該機構於1992年更改為現名「駐英國臺北代表處」。
1971年:英國於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反對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在東亞外
交政策上以「一個中國」政策為基準。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
1976年:英國在臺灣成立「英國貿易促進會」以代替撤離的領事
館,1993年該促進會更名為現「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
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央軍委主席鄧小
平與國家主席李先念等中國國家領導人也都在場見證。
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並向聯合國秘
書處登記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3年
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結
束。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比利時的小國外交之研究讀後感
在全世界的國家中,從人口、土地面積、軍事力量等實質條件來考量,比利時都只能算是一個小國。但是,比利時卻能一方面靠著參與週邊的同盟組織來
達到政治上安全穩定的目的,一方面採取開放靈活的外交及經濟策略來提升自我
的國際地位,進而產生不亞於許多大國的影響力。其中的重點便是整個國家一開始便對自己的地位有清楚的認知,有共同一致的國家意識,對外積極尋求各種能
保護自己不受他國侵略的管道。另一方面,因為自己是小國,所以不會刻意採取
依靠大國生存的方法,而是採用加入多國性組織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使小國也能與大國平起平坐,而不是淪為大國在意識型態及價值觀上的附庸國。
不依附大國而發展,並能將注意力轉向其他弱勢的小國,使得比利時能獲得
更多來自於國際的認同和肯定,進而提升其國際影響力。而在國內的部分,充分體認到自己是土地狹小、物資缺乏的國家,所以盡全力整合國家各部門的資源,發展再加工及出口貿易,使比利時在經濟上也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此內外雙線並行,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又能以結合其他弱勢國家力量的方式獲得國際認同,讓比利時這個「小兵」最終也能立大功。
反觀臺灣,與比利時相比,我們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不比這個歐洲小國差,但我們能在國際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力卻是大大不如它。我們是否該深思整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採取的討好大國心態、政府各部門各行其是資源整合不均、以及無意義又耗損國力的意識型態之爭,這種種導致國家無法形成一種一致對外的惡因,進而產生臺灣雖有強大的無形資本,卻在各方面處處不如人的無奈惡果?雖然臺灣在政治上短期內無法突破某些障礙和困境,但是如果國家領導階層能多花點心思在非政治層面的努力,結合臺灣本來就有的知識力量,相信我們也能夠和比利時一樣,在國際上擴大並加深我們的影響力。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