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0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Donny Lin 10 years, 9 months ago

課前分享-淺談後蘇哈托時期的印尼華人經濟(一):東亞碩二  林東余

 

本周課程主題與華人經濟相關,然而較少與之相關的閱讀參考書目,恰時近期對於印尼華人於後蘇哈托(Suharto)時期之經濟發展有些興趣,故在此淺談當今印尼華人於當地經濟發展之況,試以了解為何近年中國積極以華人經濟專長與印尼展開更為密切之經濟領域合作。

 

印尼是除了中國以外最多華人居住之國家,雖然華人僅佔印尼總人口4%至5%[1],但經濟實力卻佔當地國民經濟的7%[2]。近十多年,印尼政府對華人採取積極且平等之政策,華人享有過去無法碰觸之權益,而主政者亦透過華人雄厚資本與經濟基礎,推動國家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促進印尼經濟成長與活絡中小企業之茁壯。據環球亞洲雜誌(Global Asia)公布之數據資料,「因印尼經濟起飛,2013年印尼40大富豪總資產累計共1,010億美元,比去年總資產851.7億美元增長了18.98%,且印尼富豪榜前十名幾乎都是華人[3]」,說明了當今華人於印尼當地之私人資本與經濟發展確實有著不可忽視之重要地位,成為印尼經濟成長扮演著關鍵角色,並從中獲得經濟利益而得以擴大企業集團之發展與財富累積。

 

不過為求致富或經濟利益,十七世紀便移居海外經商並形成獨有之商業網絡[4],於爪哇地區形成聚群社會[5]、多半從事商業批發及零售等領域的印尼華人,儘管於蘇哈托主政時期實施之開放政策而與政府進行依附性之合作[6],但亦使華人與原住民之間經濟差距愈趨擴大[7],甚而促成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之間接因素[8]

 

然而排華暴動後的印尼華人,由於政府及執政者積極消除法律層面對於華人之限制[9],使印尼華人得以再次維繫其社會與經濟地位;甚至於暴動後,部分華人企業公司儘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而拖欠銀行貸款,但主政者意識到印尼經濟之復甦仍有求於華人,故對於這些華人企業公司採取較為有利之解決措施[10]。自此,儘管當時印尼華人富豪之企業資產因金融危機及暴動而大減[11],然而印尼華人依舊努力不懈、重振旗鼓,於經濟領域再度發揮其應有實力,使其得以重獲印尼國內經濟地位之關鍵,並發揮極大作用。(系列之一)

 

 

延伸影音與閱讀:

“Boom time for Indonesia's economy.” Al Jazeera English, 02/05/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Y_Ow85R58

彭杏珠,〈台灣珍奶打敗美國印鈔機〉,《遠見雜誌》,2013年,第328期,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4143.html

王遠嘉,〈印尼華人企業發展歷史之政治經濟分析〉,《亞太研究論壇》,2008年,第40期,頁102-129。

 


[1] 對於印尼華人人口數量及佔比,由於印尼官方與學界針對華人無最準確之定義,加以歷史與通婚等因素之影響,因此當地華人人口數量及比例僅能概略推估為770多萬及3.7%,是為印尼第四大族群。請參閱雲昌耀著,邱炫元等譯,《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頁271。

[2] 卓雅,〈印尼華人地位改善,偏見尚存〉,《新紀元周刊》,2009年,第110期,http://mag.epochtimes.com/b5/112/6014.htm

[3] 除了第六名為巴克利集團的Aburizal Bakrie,以及第名名為飛鷹集團的Peter Sondakh,其他皆為華人企業家。〈印尼40富豪總資產高達1千多億美元〉,印尼星洲日報,2013年6月5日,http://indonesia.sinchew.com.my/node/39988

[4] 曹雲華,許梅,鄧仕超,《東南亞華人的政治參與》,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頁219。

[5] Suryadinata, Leo, “Government Policies towards the Ethnic Chinese in the Asean State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Ethnic Chinese, eds. by T. A. See & B. J. Go,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1994, pp. 67-80.

[6] 廖建裕,《東南亞與華人族群研究》,新加坡:青年書局,2008年,頁180

[7] Mackie, J. A. C., “Changing Economic Roles and Ethnic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A Comparison of Indonesia and Thailand,” in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ed. by Jennifer W Cushman & Gungwu Wa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217-260.

[8] 楊聰榮,《新秩序下的混亂-從印尼暴動看華人的政治社會關係》,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7年,頁87-100。

[9] 江振鵬,丁麗興,〈印尼民主化改革以來華人經濟的新發展及其啟示〉,《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17卷,第6期,頁70。

[10] 李同心,鐘蔚,〈金融危機對印尼華人經濟的影響〉,《東南亞》,1999年,第3期,頁28。

[11] 當時黃奕聰(Eka Tjipta Widjaja)的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資產由54 億美元減至27億美元,驟減50%;林紹良(Sudono Salim)的沙林集團(Salim Group)亦由39億美元減至18億美元,縮減54%;影響最嚴重的是林天寶(Putera Sampoerna)的森布納集團(Sampoerna Group),由22億美元減至1.6億美元,市值降幅達93%。王勤,〈東南亞華人企業集團的重組及其前景〉,《當代亞太》,2001年,第2期,頁51-52。

 

 

 

 

911事件」後,台灣的東南亞政策--兩個個案的啟示 讀後                           應華碩一黃幼娟 

作者檢討政府兩次南向政策1,分析亞洲金融風暴對對台灣與東南亞關係的影響,指出台灣因東協加三、東協加一的發展,在亞洲的地位更加邊緣化的事實2。並舉印尼與馬來西亞為例,如何力排其國內反對聲浪,而與美國成為反恐盟友,說明兩國的主政者在反恐背後著眼的政治與經濟利益,指出台灣猶有可為。並建議:1.以共生共存,作為台灣與東南亞結合的基礎2.應深入了解個別國家,重視各國差異,擬訂建立雙邊關係的優先順序。3.積極參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活動,建立外交互動籌碼。4. 並積極培育與延攬東南亞各國專家,協助相關政策的擬定。南向政策問題缺少對東南亞經貿的政治、文化、社會各層面進行整體與長期規劃,以致於降低政策效果。3

個人頗為認同作者的建議。我想,台灣向南發展可考慮加強的著力點有:一、經濟與貿易等投資關係再開發。二、在民間的外交場域上,積極推動各種非官方的交流,累積柔性外交的軟實力。當然,最重要的硬實力是台灣本身經濟的強勁成長,這也有待政府與全民共同努力。

 

1《外交戰略》,「911事件」後,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第278

2《外交戰略》,「911事件」後,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第282,283

3《外交戰略》,「911事件」後,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第297,298

 

 

 

 

美國與東南亞政策關係之我見

  

海華碩羅文嘉

 

        日俄戰爭後與冷戰結束這段期間,日本將焦點轉向崛起的中國,視其為日本將來的威脅。[1]然而此時美國也對失去蘇聯威脅的日本有所疑慮,而日本是亟欲脫離美國控制,欲實現『政治大國』的夢想。但隨著日本經濟成長泡沫的破滅,日本體認到唯有加強美日同盟,才得以抗衡中國。對中國而言,也樂意見到日本為美國所牽制,而使中國能專心發展經濟與軍事實力。日、美與中的三方角力便體現在東南亞區域的競爭上。[2]

        [3]1992 11 月,美軍正式撤離東南亞地區,此舉對東南亞地區而言,無疑是不穩定的前兆。美軍的撤離一方面是冷戰的終結,另一方面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導致軍費緊縮,無力提供海外駐軍基地費用的消耗。而東南亞不穩定的因素在於東南亞各國、中國與日本三方之間的互動關係,是走向敵對或合作關係,引發許多猜測。

        而東南亞地區在三方中最為弱小,對此反應為『展開長程建軍行動』,但是特別說明是一種「友善的軍備競爭」,對日本或中國絕無敵對之意。

        一直以來美國與東南亞之間的關係便十分微妙,從最早的軍事合作到近期以經濟貿易合作為主軸的型態[4],雖然隨著每一個時期的領導者態度的不同,其密切程度也隨之有所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與東南亞諸國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1]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頁 65

[2] 孫嘉業(2010)。明報專訊。http://premium.mingpao.com/cfm/mem_Login1.cfm?SuccessUrl=%2Fcfm%2FContent_News%2Ecfm%3FChannel%3Dca%26Path%3D100856385153%2Fcaq1_er%2Ecfm

[3] <東南亞的友善軍備競爭> 。中國時報。1995 10 12 日。十版。

[4] 王思安(2010)。〈小布希總統的東南亞政策〉。未出版。

 

 

 

 

 

 

 

http://www.yda.gov.tw/1016-16.php

http://www.yda.gov.tw/b01.php?parRelatedTypeID=37&subRelatedTypeID=6 青年國際及體驗實習


http://www.taiwanngo.tw/bin/home.php NGO資訊

http://jcitaiwan.cc/ 青年商業總會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澳洲是個與臺灣除了在國土面積方面不一樣,其他很多條件都很接近的國家。正如現今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臺灣跟澳洲也同樣地都面臨著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來自人為對自然日益嚴重的破壞。所謂的“綠色政治”,其所代表的就是要以政治的方式來達到綠色的目的,以實際參與現實的政治活動,進入權力中心,透過立法的方式來達成有關環境保育的最終目標。澳洲綠黨的發展過程,不令人意外地充滿艱辛與坎坷,但終究能透過制度與一般大眾對其理念的認同而逐漸順利發展並壯大,最終得以在大小層級的政府組織中站穩腳步,宣揚並實現其綠色政治及環境保育的目標。對於同樣急需發展高度環保意識的臺灣,的確是個值得學習及仿效的對象。

    一種理念要能夠實際執行,一個政黨要能掌有改變環境的權力,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來自選民的支持。選民才是主導整個體制進行的方向及選舉結果的最重要推手。澳洲綠黨的成功,來自於關心人民實際生活及國家未來的清晰理念,更來自於澳洲選民高度的環保意識。澳洲的選民感受到了除了現實政治利益以外,對於他們的生活及未來更為重要得議題,同時也利用他們手中的選票,改變了澳洲的政治環境,讓全世界都看到了整個國家的人民對環境保護所做出了努力,更贏得了令澳洲人自信又驕傲的認同。誠如過去老師在課堂上所一直強調的,即使不使用武力,沒有強大的國際政治地位及權力,一樣能達到成功的外交目的。

    過去的數十年中,我們所居住的臺灣遭受了無數次重大的環境破壞,有來自於人為的也有來自於人為的。但在每一次災害過後,除了在國會殿堂中大小政黨的口頭論戰之外,所有的一切依然如故,當下次天災人禍再度降臨,我們依然無力對抗,對環境的破壞也依然沒有停止。或許,政府領導階層及政治人物要承擔大部份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廣大選民真的盡到監督政府的責任了嗎?

我們真的在每一次選舉中善用手中的選票為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挑選出最適合的人選了嗎?當環保只成為一句口號,當綠色只成為一個議題,當所有的一切都只依附在政黨政治的利益之下,對自然的破壞依然看不到停止的一天的時候,我們的選民是否該真的該放下政治的意識型態之爭,想想自己該盡的社會義務和責任??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