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3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Lobun 10 years, 3 months ago

 

課前分享-淺看兩岸僑務於在韓華僑學校之勢力消長:東亞碩二  林東余

 

本週主題為僑務及公眾外交,而僑務與外交有著深刻關係。由於兩岸不對稱實體之事實[1]似已無法改變,我方政府定須透過非傳統外交穩固於國際社會之地位;而既有之僑務工作則因國家情勢與海外僑社之演變,亦有創新之思維與調整,但從長期由我國僑務委員會駐韓代表處輔導與補助之韓國華僑學校來看,我國僑務確實有著中國崛起帶來之壓力與阻礙。

 

在韓華僑學校因當地政府早期之放任政策而較有發展,然而卻因學生未來升學與求職不易、華僑人口減少及經費籌措等因素面臨學校生存困難等棘手問題,其中又以學校經營之經費最為重要[2]。若以學生之未來作為考量,在韓華僑學校因韓國戰後反共立場而承襲臺灣系統一脈,過去學生不少以回臺升學為考量,然今日落地生根之觀念已深入華僑心中,多數華僑學生選擇在韓升學及求職,加以韓國社會競爭激烈,迫使華僑須重新思考就讀僑校之必要,始而造成僑校面臨經營上之問題;再者,隨著中韓建交,臺灣對僑校之影響力已減弱,過去沿襲臺灣系統一脈之僑校已意識到中國之影響力及重要性,故已開始有著系統轉變之考量與作為[3]

 

從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強國之事實切入,中國不僅透過經濟、政治、國際關係等傳統領域顯示其大國地位,並成為美國於亞太地區維持勢力之威脅[4],亦逐漸培養其軟實力藉以達到展現國力之雙乘效果。因此,中國深知推動華文教育自是可以耕耘之重要領域;而對於面臨危急存亡之韓國華僑學校來說,有著來自中國補助經費之注入,對於學校之發展與成長將是正向的,故過去所承襲之臺灣系統因而受到中國補助在韓僑校之作為,正一點一滴地失去其主導地位。

 

或許我國僑務於其他國家或領域仍有所作為,然而自韓戰後一脈相承我國教育系統之韓國華僑學校,卻因局勢變化而成為中國政府僑務工作之重點補助對象,更是其藉以宣揚華文教育推廣之具體成果。儘管部分學者認為繼承中華文化及傳統的我方更應從華文教育加強其發展[5],然而面對中國政府持續透過國家機器於我國一向引以為傲之軟實力領域相互較量,我國僑務單位不可不及時審慎應對。畢竟現今國際舞台上,兩岸一旦提及高度政治相關之議題必定使現階段之和平態勢產生改變,因而臺灣可擅加利用的即是非傳統外交手段與軟實力,透過我方獨有之優勢與靈活之僑務工作,尋求得以維繫與在韓華僑學校連繫與互動之方法,以避免全盤失守我國僑務長久以來於韓國僑校之努力與貢獻。

 

 

延伸閱讀:

Cheong, Y. R. "The Huaqiao Community in Korea: Its Rise, Demise, and Reemergence,"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9.1(Berkeley, 2002): 37-56.

王恩美(2012),〈華僑學校在韓國的法律地位變化與生存策略(一九七八至二○一○)〉,《思與言》,第50卷,第1期,頁147-190

許庚寅(2005),〈旅韓華社在族國認同上的情節矛盾〉,張啟雄主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頁423-438

 


[1] 關於權力不對稱之理論與研究,詳見吳玉山,〈權力不對稱與兩岸關係研究〉,包宗合,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2012年,臺北:五南文化,頁31-55

[2] 王恩美,〈華僑學校在韓國的法律地位變化與生存策略(一九七八至二○一○)〉,《思與言》,2012年,第50卷,第1期,頁178

[3] 詳見張蘭政,〈第一所飄揚著五星紅旗的華僑學校-記韓國光州中國華僑學校理事長馬玉春先生〉,《僑園》,2009年,第4期,頁6-9。亦參見韓國漢城華僑小學官方網站之招生簡章頁面(http://www.hanxiao.or.kr/modules/tinyd3/),除有我國僑委會之僑校立案證書,亦有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頒獎之「華文教育示範學校」立牌,顯見在韓僑校不再固守既有之臺灣系統,反而多方尋求支持學校經營運作之機構。

[4] Morrison,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Rise: History, Trend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3, pp.36-38.

[5] 譚道經,〈韓華華語文當面課題〉,發表於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臺北,20071123日。

 

 

 

 

 

"五四運動與1919年中國外交之重估"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這篇文章是為北洋政府在一戰結束的議和會議--巴黎和會--所做的努力作翻案。

 

當時的時勢背景: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會議”。

北洋政府在歐戰中期以前,原為中立,但為加入戰後媾和會議,即積極尋求參戰可能,成為協約國一員,確保在和會中的地位,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次以戰勝國姿態,參與國際議和。當時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囊括了全中國外交界的精英。

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期望取得的外交成就

“五大綱領”(一、破處列強在華勢力範圍,收回租界地和鐵路附屬地,統一管路鐵路,撤銷外國郵電機關;二、取消列強在華的領事裁判權;三、關稅自主;四、撤出外國駐華軍隊;五、停付庚子賠款。)為指導原則,向與會各國提出了《山東問題說帖》、《要求廢除二十一條說帖》、《中國希望條件之說帖》,三份說帖。中國代表團提出的三個說帖是針對所有同中國訂有不平等條約的列強而擬,實質是希望改變中國近代以來的半殖民地的現狀,提高國際地位。說貼主要提及了七項中國正當的要求,即:一、廢棄外國在華勢力範圍;二、撤退外國軍隊、巡警;三、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四、撤銷領事裁判權;五、歸還租借地;六、歸還租界;七、關稅自由權。

"對德合約"簽或不簽的轉折:

在巴黎和會上的對德和約中,與中國有關的條款,除山東問題外,還涉及到撤銷列強在華的領事裁判權、關稅自主、取消辛丑賠款等條款。如果中國拒簽對德和約,以上既得的外交成就成為過眼雲煙。這每況愈下的外交成果其實是北洋政府不願接受的。從國內政局的壓力上看來,“五四運動”更堅定了北洋政府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此一核心利益的決心。為了維護領土完整與民族尊嚴,並挽回僵局,北洋政府之後又指示中國代表團執行只簽署對德和約中,除山東問題的其他條款的“保留簽約”方案,但仍為列強否決。於是1919628中國代表團以拒絕出席對德合約簽字儀式的方式,保留了日後解決山東問題的主動權。

中國代表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中國得到了什麼:

1919910,中國簽署了對奧合約。通過合約的簽署,中國正式加入國際聯盟,廢除中奧舊約,取消奧地利的最惠國待遇,《辛丑條約》中的中奧專約廢止,奧地利在中國境內的官產割讓改中方等。借助條約的簽署北洋政府收回了部分國家權益。這樣一來,以北洋當局為主體的中國政府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合法政府。

此外,以巴黎和會為契機,北洋政府還取得了一些其他的外交成果,例如:廢除戰敗國舊約重訂平等新約,即19215月簽訂的《中德協約》是第一個明文規範無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各款的平等新約,得到了戰爭賠款,並收回德國租界;1919年春北洋政府頒令,與無約國談判時堅持平等互惠不再給予特權,即使談判不成,也不願遷就;191912月,北洋政府與玻利維亞訂約建交,開創完全平等互惠條約之先例。19171924年間,北洋政府與日美周旋,積極維護“中國東清鐵路”主權;驅逐舊俄勢力,與蘇維埃政權交涉,漸次收回中東鐵路主權,最後以條約的法律形式規定主權。

"賣國”的北洋政府是當時政壇失意的"研究派"學者所塑造出來的:

而因為"研究派"學者片面解釋,"巴黎和會"變成了喪權辱國的外交挫敗,而激發了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性質無疑​​是愛國運動,期間提出的著名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所代表超強的民族主義觀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熱血澎湃的愛國熱忱。這真不知是幸或不幸?

讀完這篇論述,個人得到認知上的改變是: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外交相當成功的時期。北洋政府不論是從積極參戰的圖謀,到由其指導運作以貫徹其外交意志的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各種外交努力,都很值得肯定。和會期間不僅沒有賣國,反而藉此扭轉了中國在國際上被動、懦弱的形象,從此國際地位逐漸提高;1919年的巴黎和會是一個分水嶺,之前中國不斷喪失權益;之後,開始逐步收回了喪失的權益。以當時中國之國力薄弱,外交地位低落,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成績,還應該說是難能可貴。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望交重要檔案"讀後  應華碩一黃幼娟

最近跑圖書館找資料,就明白"圖館系'所為何事?能把資料整理好的學生,邏輯和條理一定不差,學問也會很紮實。

看這個檔案所計畫的資料分類系統,覺得我們的論文取材應該不虞匱乏,只是自己需要能先問一個有意義的好問題。

 

 

"運用網路資料研究戰後外交史之經驗分享" 讀後  應華碩一黃幼娟

很感謝老師要我們看這篇文章,知道有這麼多線上資源可運用,真的覺得自己的研究功力可以大躍進。只是還沒上過研究方法,相信在治學的嚴謹度上,一定還有很多重點需要了解。

 

 

各位海華研究群的老師好:
 
海華研究群第四次讀書會將於9/25(三)舉行,歡迎各位老師蒞臨指教,也歡迎老師鼓勵學生與會。
 
2013年9月25日12:30-2:30pm(週三)
 
12:30-1:30pm 歐洲華僑華人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李明歡教授

1:30-2:30pm  台商學校的畢業生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 林平教授

地點: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BR>臺師大誠大樓 8 樓 視聽會議室<BR>活動網址: <A href="/http://overseachinese2013.blogspot.tw/"_mce_href="/http://overseachinese2013.blogspot.tw/">http://overseachinese2013.blogspot.tw/</A><BR> <BR>助理 吳彥祺 敬上<BR>0963-250237<BR><A href="mailto:melonseller@yahoo.com.tw" _mce_href="mailto:melonseller@yahoo.com.tw">melonseller@yahoo.com.tw</A>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尋求加入聯合國是否已淪為臺灣島內意識型態之爭的舞台??

 

    臺灣自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來,即不斷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受到中國

以各種方式排擠,逐漸喪失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及做為一個主權國家的角色

及權力。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臺灣與中國雖然在非政治的關係上有了重大

的改善,但是只要一回到涉及國家主權的國際政治議題,臺灣依然只能是看

別人臉色,處於事事挨打的角色。探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整個國際

政治社會依然是傳統的大國政治生態,像臺灣這樣的政治弱勢小國,甚或只

是附屬於大國的一個小島,根本不可能為自己發出有力而受到重視的聲音。

另一方面,身為國家主體的大部分島民,對整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認定以及與

中國之間的相對關係,在主觀的認知上也是模糊不清的。

    因為以上兩個原因,臺灣做為一個主權國家是否能在內部形成一種上自

政府單位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種共識,了解並認知臺灣應該與中國同樣站在主

權國家的地位積極地追求應有的國際權力及地位認同,是十分值得懷疑的。

聯合國雖然已經眾所周知地是個不具有任何執行公權力也沒有任何約束力的

國際機構,但它卻是任何國家加入其他實質性國際單位的基本門檻。吾人可

以譏笑聯合國此一魁儡組織的效能不彰,卻也無法忽視它在國際政治舞台的

影響力。

    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政治認同度不高,固然因為在外部環境受到某些國家

的刻意排擠,但反觀臺灣國家內部的形勢,卻才是真正問題的根本。兩黨在

執政舞台上的鬥爭,使得加入聯合國此一議題每逢國家領導人選舉便一次又

一次地被拿出來炒作利用,但是選舉過後,所有一切復歸平靜,整個國家對

加入聯合國受措的存在事實依然一籌莫展,進度依然停滯不前,只成為統一

或獨立的兩種意識形態的拉鋸之爭。甚或有之,出現了第三種維持現狀的中

間論調,更是讓一般島民無法清楚地在心中紮根完整的主權國家形象,進而

凝聚出一股全民共識,對外積極爭取國家應有的國際地位,而不是只徘徊在

這三種意識型態之中,莫衷一是。

    正如楊老師在課堂上介紹的眾多南太平洋島國,可利用的土地小而人口

少,樣樣不如臺灣卻依然能以一個主權國家的身分立足國際。也許不是聯合

國的會員國,也許沒有強大經濟及豐富的資源可以影響他國,但它們依然可

以自信地以一個國家的形象存在於國際舞台上。像台灣這樣一個擁有眾多文

化資源的國家,實在不應該因為自亂陣腳這種原因而讓自己被排除於國際政

治空間之外。

 

 

淺析兩國的貿易經濟關係-以台灣和俄羅斯為例

 

海華碩-羅文嘉

 

由於政策變化新的經濟機會出現。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Gorbachev)的政治改革和蘇聯瓦解開闢了新的貿易機會。1990台灣取消了與俄羅斯直接貿易的限制,重啟兩國經濟合作。19929月,葉爾欽(Eltsin)簽署了「台俄關係法」(Relations between Russian Federation and Taiwan),成為目前兩國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的法律基礎。直到199291日在中國大陸壓力下減少雙邊合作貿易。

1991年以來[1],位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的莫斯科駐代表處一直努力運作。於1993[2]台北莫斯科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駐莫斯科代表處開始營運,駐台北代表處辦公室於1996年開幕。各辦事處負責提供發展雙邊經貿關係援助、解決簽證問題、提供資訊、開展文化等活動。

[3]1987年,台俄兩國貿易約760萬美元。這幾年間有了不少進展。

由於原油、鋼鐵、非鐵金屬、石化產品、鐵合金、煤炭、木材和化肥出口,俄羅斯跟台灣保持積極平衡的貿易關係。台灣主要出口到俄羅斯電子產品、電腦及相關零組件、居家設備。

台灣出口到俄羅斯較少有幾個因素。[4]首先,台灣產品價格仍較高,所以大多數俄羅斯消費者較喜歡歐洲、日本或中國大陸進口的產品。第二,銀行轉帳有障礙,大多須經由第三國匯款,因此,匯款過程變得漫長,莫斯科到台灣匯款須等待37天,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率。對中小企業觀點來說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第三,俄羅斯政府未提供外國投資者足夠的保障。

俄羅斯市場有不易進入的特點,除非規模較大的公司才有足夠資金進入俄國市場投資。

     [5]目前,台俄關係處於發展中。2006年有30個台商代表團來俄羅斯參訪,是過去數年建立合資企業代表雙邊合作成功的範例。

據俄羅斯聯邦貿易商會副總裁Mr.Petrov表示,有些台灣企業投資俄羅斯位星定位(GPS) 、警報器晶片(alarm circuits)及液晶螢幕(TFT monitor)等產業。此合作事業可發展兩國高科技產業。

俄羅斯經濟特區相當於台灣的科學園區,建立俄羅斯經濟特區可促進雙方合作發展。

 


[1]溫寰(1996)。中俄貿易:亟待雙方大中型企業的參與。

[2]陸南泉(1996)。對目前中俄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思考。

[3] Goskomstat(1998)1998年俄羅斯統計年鑒 Rossiyskiy Statisticheskiy Ezhegodnik 1998Moscow:Goskomstat Rpssii

[4]吳玉山(2000)。俄羅斯轉型: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5]秦宣仁(2001)。善鄰方能固國:新世紀發展同俄國及中亞國家關係的思考。國際貿易月刊(大陸)。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