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黃幼娟 10 years, 3 months ago

「世界地球日」的省思-探討我國外交新思維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本文作者認為我國不該再持續金援外交,應改弦易轍,做真正的地球村公民,成為保護地球的模範國家,以「環境外交」作為我國在推行外交事務的新途徑。
我非常同意台灣不該再對現有邦交的眾小國進行金援外交,不僅是外交預算有現,而且金援外交換來的邦交,忠誠度有限,斷交恐是遲早的事。
但若想因為是「保護地球」的模範國家,就期望在外交事務上有新的利基,恐怕也是過於天真。在實力掛帥外交的領域裡,好感,應該無法直接換算成外交籌碼。綜合以上兩種思維,台灣若將金援外交的預算,投資於環境保護產業的研發,提升台灣在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真正能拿出有用的技術或人才,像早年推行農耕對外交一樣,提供專業,高水準的環保對午,才能對世界的環保有所貢獻,也才能真正得到其他國家的需求與肯定。

 

 

 

課後分享-淺談是次我國參與APEC一事與代表人選:東亞碩二  林東余

 

關於當週課堂上老師拋出我方將派遣前副總統蕭萬長出任特使參與十月於印尼峇里島舉辦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以下簡稱APEC)[1]的議題,儘管這部分輿論質疑似與近日國內政局變化有著關聯,然而前副總統蕭萬長對於亞太與兩岸經貿領域已耕耘多年,取代自2008年以來代表我方參與會議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確實與馬英九總統於2012年連任後於國民黨中評會提出「擴大及深化兩岸經貿交流」之主張[2]有著契合,其中又與今年中為國內多項產業投下震撼彈,並使國內政局紛擾之《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有著互相影響之關係。

 

馬政府於自2008年上任以來便以「先經後政」,及積極推動兩岸經貿與人員往來交流為對中國政策之主要原則及作為,包括於2010年雙方簽署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簡稱ECFA),然而去年馬總統連任後,我國國內經濟狀況未見好轉且ECFA實行成效不如預期[3],今年簽署之服貿協議亦於國內掀起不小震盪,因此是次派遣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參與APEC,除了借重其經貿長才、曾參與我方申請加入《國際關稅貿易協定》(GATT)之過程,以及與馬總統第一任期合作之代表性以外,不能忽視的是將與中國大陸新領導人習近平會面,並商談包含服貿協議等兩岸經貿相關議題之作為。

 

事實上,今年7月我國已與紐西蘭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4],並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合作協議,然而面對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之趨勢[5],我國確實面臨受到亞太地區經濟整合而邊緣化之危機[6]。是故,由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參與十月舉行之APEC,除了穩定並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以求兩岸關係更有突破性發展之外,亦企盼能藉此為我國持續參與區域整合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以避免我國於亞太區域整合之浪潮下成為「經濟邊陲」而失去未來與中國大陸談判之籌碼。

 

最後回歸到參與APEC人選之問題,無論是馬總統或是中國大陸方面近年都迫切期望雙方最高領導人之訪問與會面[7],學者亦曾初級探查來臺陸生多能接受馬總統出席APEC領袖會議之作為[8],而我國民眾多贊成兩岸領導人之見面[9]。然而馬總統認為中國大陸方面對國際場合仍有所堅持,因此條件未達成熟之際[10],實不宜倉促進行雙方領導人於APEC之會面。儘管如此,前副總統蕭萬長曾與馬總統於第一任期共事,且擁有參與國際經貿領域會議及場合之經驗,再者其經貿專長亦是頗受重用,是故透過前副總統蕭萬長此次APEC之參與,或可為將來雙方領導人會面先行鋪路並奠定基礎。

 


[1] 呂雪彗,〈10APEC年會,蕭萬長任特使〉,工商時報,2013910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22013091000098.html

[2] 許川,〈馬英九修改兩岸政策動機何在?〉,《九鼎》,2012年,第62期,頁50

[3] 陳慧萍,〈童振源:ECFA簽三年,成效不彰〉,工商時報,2013620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20/today-fo1-2.htm

[4] 王正寧等,〈台紐今簽經合協定〉,中國時報,2013710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803/112013071000079.html

[5] 杜巧霞,葉長城,〈TPPRCEP區域整合對台灣之影響與因應(下)〉,《經濟前瞻》,2013年,第145期,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28474

[6] 劉家瑜,〈不容忽視的RCEP整合衝擊力〉,《貿易》,第264期,頁46-49

[7] 王欽,〈馬英九連任後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國家發展研究〉,2012年,第12卷,第1期,頁149-150

[8] 王嘉州,〈來臺陸生的政治態度與臺灣主權接受程度〉,《台灣政治學刊》2011年,第15卷,第2期,頁80-84

[9] 曹逸雯,〈43民眾贊成馬習會,72可接受總統vs.國家主席〉,今日新聞網,2013829日,http://www.nownews.com/2013/08/29/91-2980056.htm

[10] 彭顯鈞,〈APEC馬習會?馬︰今年條件不足〉,自由時報,2013827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27/today-p3.htm

 

 

 

 

 

 

楊老師的話

 

請大家記得寫心得,請大家在最短時間,上來貼文,練習使用本版面。

 

我考慮利用課堂請外面講師來談,但是現在的場地太小,請問有其他場地可以用嗎?

 

已經有一位同學寫心得出來了,請其他同學加油。

 


篇章閱讀心得報告:

應用華語研究所 海華組  碩一   劉漢文

 

 

    臺灣跟中國之間在國際社會上的外交競爭,是一個背景複雜又由來已久的議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及深化,中國的國力也在各方面急速上升。當然,這樣的結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兩岸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的消長。很明顯地,臺灣逐漸失去過去所擁有的競爭優勢,轉而處於一種劣勢的地位。而當我們失去了現實的政治認同,失去了經濟的優勢,更沒有強大的軍事做後盾,我們的外交,便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在現實政治的環境之下,中國的態度幾乎影響了臺灣在國際上所做任何外交努力的結果。傳統的對立及敵視心態,讓臺灣幾乎沒有國際生存空間,甚至無法走出這塊土地。雖然令人灰心失望,卻也是我們不得不真實面對的事實-在國際政治的環境中,我們是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跟中國競爭的。

    面對這樣一個我們無力反擊的對手,既然我們無法打倒它,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了解它。臺灣當然不是沒有競爭資源和能力,除了政治之外,我們擁有的是眾多的非政治資源及力量。為了能在國際社會中持續以一個主權國家的身分生存下去,持續地增加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我們除了善用資源及優勢條件為自我產生正面的助力,同時也應該努力削減來自中國的負面阻力。

    既然現實的優劣情勢一時之間難以有改變的可能,那麼只要雙方能坐下來談,問題就有可能有解決的希望。我認為,過去幾年中臺灣政府對中國採取的開放政策及做法,基本上是有正面意義的。在政治層面無法解決的事情,以非政治的方法來做,也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過去幾年,因為兩岸緊張關係的趨緩,使得臺灣在許多政治層次較低國際組織及活動中,外交的努力也的確有了一些實質上的突破。開放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開放,開放的速度如何掌控,以及開放程度的深度和廣度,恐怕才是接下來臺灣政府在內政及外交上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外,對人民的宣導及教育,以正確的態度及心態面對兩岸關係的改變,使整個國家能做好準備,面對未來所可能產生的衝擊,也是臺灣政府未來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

    國際情勢複雜而多變,我們的外交也在艱困中緩慢前進。面對未來,我們應該擺脫過去受歷史情結影響的方法和心態,認清現實,以開放而彈性的策略,將過去的阻力化為助力,以效能為先,放棄不切實際的期待,有效率地運用國家整體資源及民間力量,在國際社會中,創造新的舞台,走出新的局面。

 

 

東南亞的民族主義風潮-文獻讀後

 

海華碩-羅文嘉

 

蘇聯解體後,東南亞民族主義的風潮,[1]戰後雨後春筍地獨立成立民族國家,其原因來自戰前較具影響力的民族主義運動,除泰國是獨立國家外,主要是越南與印尼的民族獨立運動。

東南亞國協成立後,[2]至今所有的十個國家均加入此一區域合作組織,為區域穩定形成助益,加上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共產主義逐漸自東南亞退潮,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均採行開放政策。

[3]2010年後與最大的經濟共同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完成東協加一的密切經濟合作。這樣看起來,東南亞似乎有意步入如歐盟的體系,率先完成亞洲統合大局,然事實上其內部卻仍存在許多國家間的各種政經矛盾及隔閡。

而此矛盾不少是源於無解的問題,如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差異。除自古以來東南亞就有不少閩、粵華僑與移民外,目前臺灣更有數十萬東南亞的新移民與外來勞工,我國在東南亞的投資與貿易關係非常密切,也十分可觀,一旦東南亞發生政治動亂或局勢改變,對臺灣經濟之影響可以得見。

 


[1]永積昭(1977)《東南亞的歷史》。東京。講談社。

[2]何思慎、張啟雄編(2002)。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

[3]王崑義、蔡裕明(2003)2003年全球化下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研討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Comments (1)

黃幼娟 said

at 5:11 pm on Jan 2, 2014

「世界地球日」的省思-探討我國外交新思維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本文作者認為我國不該再持續金援外交,應改弦易轍,做真正的地球村公民,成為保護地球的模範國家,以「環境外交」作為我國在推行外交事務的新途徑。
我非常同意台灣不該再對現有邦交的眾小國進行金援外交,不僅是外交預算有現,而且金援外交換來的邦交,忠誠度有限,斷交恐是遲早的事。
但若想因為是「保護地球」的模範國家,就期望在外交事務上有新的利基,恐怕也是過於天真。在實力掛帥外交的領域裡,好感,應該無法直接換算成外交籌碼。綜合以上兩種思維,台灣若將金援外交的預算,投資於環境保護產業的研發,提升台灣在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真正能拿出有用的技術或人才,像早年推行農耕對外交一樣,提供專業,高水準的環保對午,才能對世界的環保有所貢獻,也才能真正得到其他國家的需求與肯定。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