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劉漢文
on October 30, 2013 at 2:06:36 am
 

爪哇人=馬來人?(下篇):印尼人馬來人認同感偏低      讀後    應華碩一 黃幼娟

 

印尼和馬來西亞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語言和相同的種族,也享有類似的傳統文化,但多年來兩國的關係一直都呈現「時而密切、時而緊張」的狀況。尤其近年來,雙方因為傳統歌曲和傳統舞蹈的主權歸屬而經常發生口舌之爭,導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1

回溯當印尼建國的時候,印尼政府基于經商和各島嶼人民都懂馬來文,在教育制度實行馬來文比較容易,于是把它用作為國語。其實在印尼,爪哇語才是最多人共用的語言。而馬來語和印尼語之間的差別,可以類比為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之間的差別。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溝通的,只是在書寫系統的拼音和語彙上有一些差異。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印尼語從爪哇語和荷蘭語中借用了不少詞彙。2國官方認為,需加強民間和媒體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改善兩國因文化之爭導致的緊張關係。3 但兩國的衝突,其實就是因為同文同種,彼此要在國際上競爭,誰也走不出自己的路,只能在細微的風土民情差異上作文章,並產生退此一步絕無死守的危機感4 。這其實頗值得我們省思,尤其是在這很多歐洲人分不清楚TaiwanThailand的今日,台灣更應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與資產,並加緊行銷。

 

 

1 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之爭 (第141期2009/10/01)

2 爪哇人=馬來人?(下篇):印尼人馬來人認同感偏低,10th Nov 2007

3 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之爭 (第141期2009/10/01)

4 近日,由於在介紹馬來西亞的旅遊宣傳片中出現了源自印尼峇厘島的傳統迎賓舞蹈北德舞(Pendet)的畫面,引起印尼人民、藝人和媒體群起炮轟,抗議馬國把該舞蹈佔為己有。該糾紛甚至導致印尼激進分子試圖在街頭「掃蕩」馬來西亞公民,引發了一場外交風波。

 

 

冷戰後澳洲與東南亞關係之有感

海華碩 羅文嘉

 

 二次大戰時,澳洲已逐漸擺脫英國的影響[1]。另外,二戰時日本對東南亞與澳洲掠奪企圖心日益增加。日本國力日益壯大,也是澳洲與東南亞雙邊安全互賴的主要原因。日本經過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與 1904 年日俄戰爭洗禮,已漸漸展露強者姿態。

 [2]再者,環顧東南亞地理環境,北有中國、日本,西有印度,南有澳洲、紐西蘭。再加上蘇聯與美國強權干涉,東南亞區域內之複雜性,從冷戰時期延續至今。

 [3]研究澳洲文化的學者Owen E. Hughes就認為:「白澳政策」嚴重阻礙澳洲與亞洲國家的交往,加深彼此之間的敵視,不利於澳洲國家發展。澳洲與亞洲國家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就是「白澳政策」。

 [4]它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危害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也使得澳洲失去經濟獲得發展的最大機遇。這也難怪今天某些亞洲國家仍視澳洲為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二戰時期,雖然澳洲與東南亞安全關係之連結性逐漸顯露出來,不過因為澳洲國內仍實行「白澳政策」,使得雙方安全關係仍有尷尬及桎梏存在,無法突破雙方交流。

        直到 1973 年「白澳政策」正式由澳洲政府廢除[5],才給予雙方在安全議題上更大的合作空間以及討論空間。澳洲在未開放移民政策前,為白人種族國家,這對雙方的交往實為一無形阻礙。

        如今,直至蘇聯解體前,澳洲廢除白澳政策將近20 年,澳洲不再單方面的援助東南亞國家,而是在經濟議題上開始與東南亞國家互動。這對雙方之安全關係有不小助益。雖然,澳洲廢除「白澳政策」與東南亞之間的安全沒有直接關係,但不可否

認的,在「白澳政策」廢除後,雙方在安全上的互動是更為頻繁且深具潛力的。

 


[1]徐榮崇、姜蘭虹(2001)。澳洲台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素與遷徙過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爲例。

[2]徐榮崇(2002)當代澳洲的台灣移民-兼論香港與大陸移民。

[3]Carlyle A. Thayer(2000),From 'Security from Asia' to 'Security with Asia': Australia - 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4]林若雩(2005)。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冷戰時期澳洲與東南亞安全關係之探討。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5]黃源深、陳弘(1992)。《從孤立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亞文化簡論》。淑馨出版社。

 

中英百年大事記

1900:義和團之亂。英國為八國聯軍參戰國家之一

1901:清政府與參戰各國訂定辛丑條約

1911: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公使支持袁世凱東山再起。

1927:北伐革命中,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1943:中英新約》簽字,除香港九龍外,英國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950:英國與中華民國中止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於淡水設置的領事館(紅毛城)仍然維持業務辦理,直至1972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升級至「大使級外交」而撤館。

1954: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

1963:中華民國於在英國首都倫敦設立名為「自由中國中心」的外交機

       構,該機構於1992更改為現名「駐英國臺北代表處」。

1971:英國於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反對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在東亞

       交政策上以「一個中國」政策為基準。

1972: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

1976:英國在臺灣成立「英國貿易促進會」以代替撤離的領事

        館,1993該促進會更名為現「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1984中英聯合聲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

         的一份聲明,於19841219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央軍委主席鄧小

         平與國家主席李先念等中國國家領導人也都在場見證。  

         兩國政府在1985527互相交換批准書,並向聯合國秘

         書處登記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3

          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1997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結

         束。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